博客年龄:18年2个月
访问:?
文章:1735篇

个人描述

姓名:王月丹职业:教师 年龄:38位置:中国,北京大学个性介绍:热心,有一些专业知识,有专业精神,愿意为大家提供专业的看法。免责声明:此博客为本人个人学习与交流所用,并非信息公开发表的平台,可以供网友参考,本人力求科学与客观,并尽量列出原始参考文献,但各位网友借鉴时,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或采信,本人对此后果不承担任何法律或者道义上的责任。同时,本人只希望这些观点可以与大家分享与交流,相信大家自会有判断能力,所以,我欢迎大家以科学的态度进行讨论与交流,但不欢迎和坚决反对任何人在任何场合以侮辱性的语言进行评论。同时,这里的观点是我个人的观点,与北京大学,以及其他任何个人与团体及单位无关,不代表他们的利益,他们也无需为此博客的言论承担任何责任与压力。

理性看待南京患儿眼部感染事件——评医学实践中免疫学知识的不足

2009-11-11 08:54 阅读(?)评论(0)

    近来,网络上对南京市儿童医院眼科患儿死亡事件进行了集中的报道,医院和卫生局也进行了回应。首先,请允许我对患儿及其家属的不幸表示深深的哀悼。我也是一个孩子的父亲,我可以理解家属此刻的心情。

    现在,我们可以抛开媒体等关注的感情和态度问题(这个态度问题,体现了医患沟通的问题,美国的统计表明,医患之间的诉讼主要与沟通有关,其实未被诉讼的医师医疗事故率与被诉讼者一样高,但后者有好的态度,因此容易被家属和病人理解,所以西方医学院中的沟通技巧是一门必须掌握的技能),单单谈谈学术问题。也就是目前卫生局说的“医生错在对患儿病情凶险程度估计不足”。 卫生局的调查称,患儿从入院到死亡时间很短,医院存在着对患儿病情的凶险程度估计不足,对该患儿血常规的异常指标未能及时深究的不足。南京市儿童医院副院长黄松明说,医学是经验科学,和医生的临床经验有关。当时小孩送入院时血相不好,如果医生能深究白细胞降低的原因,结果会让家长更满意。

    但我不认同这个说法,因为这不是经验的问题,而是知识的问题。所谓医生的经验,应该是经历过以后的体验,例如外科手术时,打结技术就属于经验,因为经常用,所以熟练。还有就是心脏复苏时的心外按压力度,不真正按折过肋骨,是不会有深刻的体会的。但是就像南京市儿童医院的一位老专家说的,出现这么严重的情况还只有十年前曾经出现过一例。目前推断死亡的原因是海绵窦血栓,这种病非常凶险,尚没有抢救成功的记录。所以,要想有这样的经验,必须有至少十年的行医经历,而且还要死人,医生才会具有这种判断力。一般来讲,经验是无法通过书本学习的,是要体会的。但是,对于眼部感染,导致海绵窦炎(还未最终确认,需要尸检)和感染性休克,多器官功能衰竭(这个应该可以确定的),这是医学课本里有的知识。只不过没有受到医学教育的重视罢了。这个事件其实是临床医生免疫学知识不足造成的,问题其实出在卫生部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上。由于免疫学知识抽象,且学科进展迅速,所以有关部门的领导对于免疫的知识不理解,导致在出题时不重视,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比例很小,且我国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大锅饭式的一站式考试,所以很多考生完全放弃复习或学习免疫学,考试时靠运气吓蒙,所以即使通过了考试,免疫学知识上却存在着明显的漏洞。而在继续教育过程中,我们国家重形式,轻效果,总是强调所谓新的前沿进展,而忽视了基础的免疫学知识与技能的培训,这就造成了很多免疫学本来可以避免的悲剧。

    例如,这个病例如果是海绵窦血栓(CST)的话。海绵窦感染和炎症骨髓炎可为免疫受损状态、糖尿病、乳突炎及副鼻窦感染的致命性并发症。化脓性或脓毒性CST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疾病,需立即确诊和评估,但其早期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,且头部轴向常规厚层CT扫描(层厚10mm)敏感性较低。因此,医生对本病有较高的警惕性对临床诊断至关重要。首先,应根据患者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确定为海绵窦病变:患者常表现三叉神经第1支分布区麻木,伴复视或眶周痛。如还出现眼球突出、球结膜水肿、头痛和发热,则可确诊为海绵窦综合征。其次,结合患者中耳炎、乳突炎和鼻窦炎等化脓性感染、其他硬脑膜窦感染扩散或全身性感染病史,头痛、呕吐、眼肌麻痹、复视及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,以及MRI或CECT神经影像学表现可诊断海绵窦血栓。如患者年龄过大或患儿年龄过小均提示预后不良,住院病例病死率可高达44.4%。而患者入院血相低,虽然没有详细的资料,但我认为这提示我们患儿可能有免疫缺陷或免疫受损的问题(如果患儿免疫缺陷,那么感染死亡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)。当然,另一种可能就是卫生局认定错了,患儿可能没有海绵窦血栓,而是直接就发生了败血症,感染性休克和MOF,而入院的时候,血相低其实是严重感染的表现(很多人认为,细菌感染白细胞会升高,但是,白细胞降低的细菌感染才是真正危重的表现),需要立即抢救。

    再看,医院的处理,未免有些太过粗糙。首先,是医院给宝宝做了眼部CT,医生说没有多大问题,并说下班后会把资料和情况交待给晚上的值班医生。其实,根据上述介绍,一般的CT对于海绵窦血栓不敏感,选择这个检查是一种知识缺乏的表现。根据黄松明副院长说,“当时接诊的眼科医生确实注明“会诊”,但是当时考虑到血相低,要求请内科会诊排除是否有血液疾病。而后来住院后,医生考虑到患儿有发热和眼眶肿胀,当务之急是控制感染,所以进行了挂水治疗,挂的抗生素和抗病毒的药等,并给患儿点眼药水局部用药。”而从上述介绍看,海绵窦血栓应该属于神经内科治疗的范围,已经超出了眼科的治疗范围,并且暂时还没有血液科的事(我原来就是血液科的大夫)。而挂水治疗则又是一笔糊涂账,又是抗生素又是抗病毒,究竟敏感不敏感呢?做没做培养呢?同时,海绵窦血栓大部分为真菌性的(占55.6%),普通抗生素是没有作用的,抗病毒药就用的更没有理由了。眼眶蜂窝组织炎是眶隔后眶内软组织的急性细菌感染,我还没有见过病毒性的蜂窝组织炎(也许是经验的不足)。这是知识缺陷的问题造成的悲剧,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。

    看了这件事,我感到很悲伤,也很痛苦。其实,媒体炒作的所谓医生态度冷漠,家属下跪,都是沟通技巧的问题,而不是问题的实质。假如,下跪就可以让医疗奇迹发生,患者不会因病死亡的话,我愿意替他们去跪。要知道,医生也是人,多看一眼和少看一眼,在大多数情况下,对于患者的病情缓解不会有什么影响的(除非很特殊的情况下)。不过,我希望各位医生能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情,多去看一眼吧,也许会有奇迹的发生。而医生到底是偷菜,还是写论文,都是无所谓的问题,反正没有从事医疗活动。如果是偷菜,我们还能谴责医生玩心太重,而如果是写论文,我觉得就更是严重。我们国家评价知识分子的指标,就只剩下SCI了,无论什么人都是SCI或者核心论文,制造了那么多的学术垃圾,而医生却也因为制造学术垃圾而导致耽误患者的病情,实在是可悲的。这是有关部门领导只重视SCI造成的,是SCI官僚主义造成的。

    我同情患者的家庭,能感受他们的痛苦,我也同情那位毛姓的医生,她其实是目前执业医师制度和医疗评价制度的牺牲品,我更为我们的医学教育遗憾,为我们临床医学免疫学知识的缺乏遗憾,这些知识的掌握,是不需要经验积累的。请记住医生经验的积累,是建立在患者的尸体和痛苦上的,每位敬业的医生都应该有这样的体会的。所以,我们还是多掌握一些免疫学知识吧。

    北京大学免疫学系  王月丹  博士

    于学院路38号

  最后修改于 2009-11-11 10:14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该日志已被搜狐传媒博客群录用:http://blog.sohu.com/news/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